清華髮布“幸福中國指數”
  近日清華大學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在國際幸福日這天發佈了一份“清華幸福中國指數”。這份“清華幸福中國指數”顛覆了傳統的用標準衡量幸福感,而是分析2013年微博的全年數據,首次利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探索幸福主題。昨日,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彭凱平在美國參加完聯合國幸福日紀念大會回京後,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詳解這份歷時兩年完成的“清華幸福中國指數”背後的故事。成都商報首席記者 趙倩 發自北京
  幸福是什麼
  幸福,是個體化、個人、有文化特色,依附於個人的屬性,是一種整體、全面的體驗,而不是某時某刻的心情。
  與文化有關
  成都的市民文化特別濃厚,老百姓就會容易感受到開心,可能吃個火鍋就開心了。
  提升的方法
  “為什麼在成都生活的人喜歡成都,北京那麼多北漂卻不喜歡北京,對城市的關心程度,是提升幸福的辦法。”
  在“清華幸福指數”中,北京、上海連前50名也沒有進入。
  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彭凱平說,他並沒有通過以前慣用的一些衡量城市具體建設情況的指標和幸福指數掛鉤,而是通過城市居民的直接感受來計算。每個地方不幸福原因有很多,他個人認為北京、上海幸福指數不高的原因,是城市化密集程度太高,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傳統的社會關係支持比較弱。此外,工作壓力、競爭壓力比較大,城市病嚴重,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各方面的問題,這是現代工業城市帶來的壓力。
  市民文化濃厚
  成都人幸福指數高
  “杭州、成都這樣的城市,城市文化就以快樂、積極、幸福為主。”彭凱平說,幸福,其實是這兩座城市的一種城市傳統。就好像杭州人不幸福就對不起杭州“人間天堂”的美譽,成都人不快樂就好像你不是成都人。成都的城市傳統中,包括平民娛樂化的內容。其實,在城市生活的人,是根據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感受來衡量是否幸福。這並不存在幸福城市的標準,而是與城市的文化、傳統、特色相關。並不是說,一個城市的GDP有多高,綠地有多少,圖書館建了多少,居住在這裡的市民就一定感受幸福。“以前老以為幸福城市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其實城市的幸福感不一樣,市民體驗和感受比較重要。”
  彭凱平認為,幸福,是個體化、個人、有文化特色,依附於個人的屬性,是一種整體、全面的體驗,而不是某時某刻的心情。成都的市民文化特別濃厚,老百姓就會容易感受到開心,可能吃個火鍋就開心了。
  政府增加百姓幸福感
  “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好”
  彭凱平還發現,幸福感的增加有途徑可循。如政府解決老百姓不幸福的因素,對幸福感增加效果明顯。比如如果花一分力氣解決霧霾,能增加2分幸福感。解決醫保和貧富差距等問題。“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好。”此外,老百姓對城市的熱愛,參與程度和責任心的提升,也能提高幸福感。“為什麼在成都生活的人喜歡成都,北京那麼多北漂卻不喜歡北京,對城市的關心程度,是提升幸福的辦法。”
  幸福的事是什麼
  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彭凱平說,最具幸福感的事件排名第一的是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可能是攝影,可能是種花,也可能是寫字。而看電影、和朋友聚會、讀書、和家人吃飯,都是讓人感覺幸福的事。同時,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們感覺開心的事情,其實差別很大,但不開心的事情,認同感都比較一致。
  1200多個詞中
  開心最能代表幸福
  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行為與大數據實驗室負責人彭凱平說,美國測量幸福程度時認為如果經常談到“HAPPY”就是幸福的。結合中國人的文化和心理特點,他們用1200多個中文詞彙構建了一套測量幸福程度的詞庫,不僅包括情緒詞彙,還包括動作和事件詞彙。他們發現“開心”是被提及最多的詞,也是最能承載幸福意義的情緒詞彙。在形容提升層面時,“給力”這個詞的提及率相當高。
  人均GDP
  達3000美元
  幸福感升至拐點
  一些特別富裕的地區,幸福指數反而降低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彭凱平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幸福和經濟實力不存在完全正向的聯繫,全國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存在拐點,人均GDP超過這個數之後,幸福指數並不會隨著經濟增長正向增加。
  那麼這個結論如何得出呢?彭凱平說,他們是通過計算得出的。兩個坐標,一個是代表經濟收入增長的橫坐標,一個是代表幸福指數的縱坐標。城市畫在分佈圖中,通過最優擬合曲線,發現一開始是經濟一分增長,幸福感一分增長。但到了3000美元之後,曲線變成平行線,不再正向增長。
  彭凱平有一些擔心,他在報告中發現一個還不太明顯的傾向。一些特別富裕的地區,GDP越高,幸福指數反而降低,在這個時候,GDP和幸福關係是一種可能的倒u曲線。彭凱平憂慮的是,如果未來城市發展不提前改變以GDP為導向的模式,將來可能出現GDP越高,人們感受越不幸福的情況。“北京、上海為什麼很多人感覺不幸福,這就是工業化帶來悲劇,幸福感沒有提升。”
  幸福的人有哪些
  在這份調查報告中,彭凱平發現,中國一部分中等偏高收入,經濟獨立事業明確的中年男性,幸福感最高。而一些年輕的男性,幸福感則相對偏低。至於中國的老人,幸福感指數特點不明顯,有幸福感特別高的,也有特別低的。在女性當中,中年女性的幸福感相對高一些。不過,從職業來區分幸福感,彭凱平認為目前很難說清楚,唯一能夠看出的是老師的幸福感比較高,其他職業沒有特別明顯的表現。
  那麼什麼影響人們的幸福感呢?彭凱平表示,幸福感也和收入穩定、家庭穩定有關係,因為幸福需要層次,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滿足,愛情親情以及社會地位保證之後,才會享受更高級別的滿足。比如通過愛好和參與社會活動獲得幸福感。
  為什麼要研究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能反映社會變遷緩急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而社會心態與人們的行為選擇有密切的聯繫,是分析社會形勢和把握發展變化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 某些社會心態指標可以告訴我們,最容易產生不滿的人群,可能還不是生活最困難的人群,而是那些期望值與自身生活水平差距最大的人群。
  比如,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學術界關於幸福感的研究都表明,幸福感是一種感覺,它並不直接與財富多寡和生活水平高低相關,對幸福感影響更大的可能是預期高低、欲望大小、參照比較對象遠近、社會開放程度和社會變遷緩急。
  社會心理學家列過一個公式:人的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當期望實現值與內心期望值的比值大於或等於1的時候,亦即前者大於或等於後者的時候,人的情緒就興奮,就感到滿足;反之,人的情緒難免會壓抑,甚至怨氣不絕。社會焦慮現象會增大社會成員對社會的非認同感,降低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焦慮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慮越多,幸福感就越少。
  為什麼使用大數據方法
  大數據分析能發現潛在趨勢
  這個持續了2年時間的研究,既包括網絡的大規模在線數據調查,也包括線下針對個人的精確調查,涉及2萬多人,涉及區域遍佈全中國。彭凱平說,他們做的是365天連續的動態的幸福調查。幸福不是抽象的判斷,而是一年長期積累而成的。
  大數據是一個新概念,IBM簡單易懂地概述大數據有三個特點:大批量、高速度和多樣化。舍恩伯格的《大數據時代》認為,大數據分析不是針對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大數據分析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
  大數據分析的主要任務:第一類是預測任務,目標是根據某些屬性的值,預測另外一些特定屬性的值。第二類是描述任務,目標是導出概括數據中潛在聯繫的模式,包括相關、趨勢、聚類、軌跡和異常等。
  例如:張三正在家中,突然有人敲門,等打開門以後,對方卻自稱快遞但走錯了地方;結果等張三關門之後,這個人又到李四家敲門,李四把門打開,此人又是同樣的說辭;終於,這個人敲到王五家的時候,沒有人來開門。他撬開門鎖,實施了盜竊。從我們個人的眼光看,每個人都會認為他這個人行為是正常的,但如果用小區保安的眼光看整個小區的攝像頭監控數據,就會發現這是個潛在的威脅,此人的行為異常。
  綜合北京日報、齊魯晚報  (原標題:首次利用大數據科學測量幸福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54omut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