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抵制各類層出不窮的粗鄙網絡語言,日前,IT老兵、網絡紅人、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在“朋友圈”發聲,呼籲大家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詞語。(見昨日《中國青年報》)
  該不該抵制“你妹”這樣的所謂的網絡粗鄙詞?歸根到底,語言是交流的產物,是否低俗,有沒有攻擊性,要看說話者是誰,對話雙方關係如何,說話時的場合和上下文是什麼。魯迅先生1925年寫下《論“他媽的!”》,也註意到言語交流的靈活性,像“國罵”三字經,有時也表示驚異和感服———“他媽的”有時甚至表示“親愛的”。所以,“你妹”的背後,或嬌嗔或玩笑,表徵了網絡用語言無禁忌的特點。
  雖然如此,我同意像“你妹”這樣的詞確實存在攻擊性,需要得到恰當的批評。但我並不認為“粗鄙”是一個有力的批評概念。正如魯迅分析的,所謂“髒話”,更多是一個等級概念。粗鄙和高雅的區別,來自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對立。下等人習慣說粗口,因為底層民眾的權力資源極少,粗話是抗議和泄憤手段。
  網絡用語雖然粗鄙,但據我觀察,很多時候是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矛頭是指向社會不公的。關鍵是,粗鄙網詞這類“無權者的武器”,確實帶有文化的印記,它的問題在於歧視,而不在粗鄙。比如,從“他媽的”到“你妹”,“國罵”專拿婦女出氣。這類用語的淵源,大多產生於男人之間的攻訐,而對男人而言,侮辱他的母親或妹子,是對男人最大的打擊。罵粗口時,“他媽的”或“你妹”產生一種僭越快感,這種快感從男性網民那裡傳導到網絡的各個角落,當男女老少都在用時,本身的性別歧視意味雖有所弱化,但還在那裡。
  語言習慣總是某一群人的精神標識,是什麼人說什麼話,但它也是權力的化身,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家裡教導,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不可以說。在歷次凈網等文化整治行動中,“低俗”、“粗鄙”是經常出現的緣由,但這些概念似是而非,無法釐清哪些是針對歧視性文化,哪些是針對網絡的自由表達。就像“你妹”,真正問題在性別歧視,是否粗鄙則見仁見智。簡單將網絡用語乃至網絡文化歸之於“粗鄙”,既無法捕捉那些尊嚴受冒犯者內心的感受,也無助於指出減少網絡歧視性用語的文化出路。 □麥嘈  (原標題:[街談]該不該抵制“網絡粗鄙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m54omut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